2003年,正值我国大发展时期,国家经济运行平稳,社会和谐稳定。可就在这样一个氛围中,爆发了“非典”。这种突发性的传染疾病,不仅仅给中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对于东南亚以至于全球都有影响。
面对这种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我国科研人员凭借着不断提升的技术实力,从政府决策、人员调配、医学研究等方面加强控制病毒的扩散,积极地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投入到了非典疫情的抗争中去。
2003年春节过后,在中国广东曾发生过这样一场风波,超市里的醋,以及药店里的板蓝根、口罩等物品被抢购一空。原因是听到了一个怪病流言,说这些东西可以预防怪病。这个时候,在医院里,医生们正在紧张地救治病人。有不少病人不同程度的出现呼吸困难、发烧发热的状况,他们都得了一种传染性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英文缩写是SARS,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典”。
说到这个时期,想必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些记忆。那时在全国大范围发生了非典的疫情传播。全国划定隔离区、中小学停课、每隔一段时间量体温。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儿,可以看出非典在我国传播的严重性。而且,除了中国,非典还波及到了东南亚以及全球,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
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全球警告。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隔离治疗疑似病例,并且成立了一个医护人员的网络来协助研究非典疫情。这个网络包括了一个安全网站来进行X光片研究以及国际电话会议。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这种疾病命名为SARS。当时,中国是全球非典病毒的重疫区,这期间我国医学研究人员以及医护人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无私奉献的精神,经过医学研究找到了病因,化解了这次疫情危机。
但这场疫情危机对抗的胜利,实在来之不易。我国政府部门积极做出响应:非典疫情高峰时期,我国上下联动全力调配人员力量,深入到农村基层社区。这时以村为单位的传统社会力量发挥了作用:所有外村人员不得进村,本村在外打工返乡人员也被挡在村外,直到观察期满才能回村。非典期间,因为担心在广东一带打工的四川等省份农民工返乡传播疫情,我国领导人亲自到四川农村视察防疫执行情况。由于防范措施得力,四川的疫情没有广东和北京、山西、内蒙古严重。
除了对基层群众的担心外,在赛事上,多场体育比赛和热身赛被取消、更换主办地或者推迟比赛。2003年的中国足球甲A联赛,甚至因为严重推迟出现了11月雪战的情况。4月17日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之后,充分认识到了非典型肺炎的严重程度和潜在威胁,开始全力以赴应对,采取了包括人事任免在内的各种紧急措施。
紧接着,教育部决定将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时间暂推迟到5月底进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到了4月19日,教育部动员外地学生“五一”期间不离校回家。要求北京等地高校学生就地学习和生活,发病人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也要调整教学和学习方式,避免疫情扩散。
这一步步争分夺秒的紧急措施,足以反映出当时的情况的确很严重。当然,这也给我国公共卫生和疫情防控体系带来了很大挑战。
尽管如此,我们的医护人员依旧保持一颗治病救人的心,投身于抵抗疫情的第一线。与此同时研究人员也在对这次的疫情进行分析,希望能够找出源头、对症下药、控制住疫情,不要再继续扩张,并且与世界国际卫生组织积极联系,配合相关的工作。毕竟这是一次向全球蔓延的疫情,需要各国之间相互协调,共同度过难关。
时间一天一天在流逝,研究人员保持着高度紧张状态,医护人员依然在一线治病救人,控制疫情的传播。在这次危机面前,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每个人都保持高度的警惕,积极配合上级下达的指令,严格执行量体温、区域隔离等措施。到了2003年6月20日,经过不懈的努力,北京市昌平区小汤山医院的最后18名患者康复出院。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这座全国最大的非典定点收治医院完成了从组建、运转到关闭的全过程,共有672名非典患者在这里获得救治,治愈率超过98.8%。
2003年7月13日,全球非典患者人数、疑似病例人数都没有再增长,这也说明本次非典过程基本结束。
非典疫情结束后,中央政府宣布大幅度增加卫生防疫经费投入,在全国建设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特别是增加了对农村地区的经费投入。国家领导人还视察了疫情最严重的广东,并高度重视当地防疫专家钟南山院士的建议。此外,中医药在治疗非典疫情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被世界卫生组织予以肯定。这对我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多方的努力,我国度过了几乎波及全球的非典时期,但对SARS病毒探索的脚步并未停止。如此大规模的疫情传染,给世界人民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这个时候我们的目的很明确,必须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它,以此掌握治愈方法,杜绝这类疫情再度发生。所以,当这场致命疫情消退之后,关于这个未知病毒的溯源研究也随即开始。
那么,这些致命的病毒究竟源自哪里?它的自然宿主到底是谁呢?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这时展开了SARS病毒的大规模研究。
上世纪90年代,曾有两种严重的人兽共患病毒传染病,分别在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爆发,根本源头都来自同一种动物——蝙蝠。这为追踪SARS病毒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可能性,SARS的源头会不会也是蝙蝠?
通过检测不同科属的408只蝙蝠进行抗体、核酸的监测后,目标逐渐清晰,最终在菊头蝠身上找到了和SARS病毒相似的冠状病毒。这种蝙蝠因为有结构复杂的马蹄形鼻叶而得名,是狂犬病等许多动物源病毒的重要宿主。
蝙蝠昼伏夜出,傍晚,研究人员会全副武装进入蝙蝠洞或在洞口张网捕捉蝙蝠。回来后,就在野外临时搭起的工作台上,连夜进行病毒取样。尽管戴着手套,被蝙蝠咬伤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蝙蝠身上携带狂犬病在内的多种烈性病毒,所以,每次野外采样前,队员们都会提前注射狂犬病疫苗。无论到哪里,他们一直坚持无侵害取样。尽量减少对蝙蝠和栖息地的伤害。有了样本后,科研人员就在实验室开始了进一步研究。
野外采集的样本被带回实验室,会先储存在零下80摄氏度的冷冻箱里。到了2011年,在云南的一个蝙蝠洞里,首次检测到了和SARS病毒更相近的SARS样冠状病毒S基因。两年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实验室,从样品中分离出第一株蝙蝠SARS样冠状病毒的活病毒。研究人员发现,更相近的S基因,可以让这株病毒使用和SARS病毒相同的受体,并能够感染人的细胞。这让持续多年的追捕目标变得更加清晰——SARS冠状病毒起源于菊头蝠。
在深入研究后科研人员发现,SARS病毒存活需要一定的温度,还需要借助中间宿主菊头蝠。当温度不具备时,宿主隔离,传播途径截断,非典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当然,如果我们不注意,让SARS病毒传播的条件再次具备,那非典重来的可能还是有的。所以对于非典,我们仍然需要保持高度警惕。同时告诫人们要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保护好野生动物,防止其它疫情的再次传染。
经过这次SARS疫情,我们可以看出,从国家下达命令,到地方有效执行,用最短的时间使疫情得以控制。这不仅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在不断提升,疾病防控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走在新时代,我们相信,中国会有更加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技术水平,来战胜更大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