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中国铁路发展的这本厚厚的履历,“绿皮车”在中国铁路发展史上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大多数“绿皮车”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它以廉价、低速、站站停等特点依然深受百姓喜爱,并且成了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铁路发展的“活化石”。尽管“绿皮车”已经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但它抹不去20世纪一代人的记忆和情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1984年开始,铁路运输开行“春运临客”。由于客车车辆不足,为了疏解积压的旅客,铁路部门只能使用平时运输货物的棚车充当临时旅客列车。务工潮的来临使得火车站客流量大幅增加,“翻窗”乘车成为抢座基本功,只要有空地方就能躺人。
随着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人们有了更多时间休闲和出行,务工流、学生流、探亲流高度汇聚。岁岁年年的春运,也见证和反映出近年来中国科技和经济的巨大变迁。
2008年的春运,中国铁路客运能力达到破纪录的1.96亿人次。面对巨大的压力,破解困局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推进中国铁路现代化,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其中高速铁路成为重要的发展目标。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集中科研力量展开规模庞大,广泛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建造技术研究。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南交通大学教授沈志云说到:
我们知道,高速铁路技术起步于西方,兴盛于日本,大规模发展在欧洲。中国高铁是在“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的道路上诞生的,成功地从追赶者“蜕变”成为引领者,这一成就举世瞩目,也是中国高铁科技创新的成果。2017年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奔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中国迈入时速三百公里的高速交通时代。
有数据显示,1979年,中国春运历史性突破1亿人次。“一票难求”成为此后每年春运的焦点。2018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约为30亿人次。这意味着,40年间,中国春运规模扩大了30倍。显然,速度和运力提升的背后,实则是中国铁路装备技术的迅速提升。
在350公里时速下复兴号与和谐号CRH380相比,总能耗下降了10%。2018年7月1日起,全国铁路实行新的列车运行图,16辆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首次投入运营。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上运行的动车组列车已全部更换为“复兴号”。
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12.7万公里,其中高铁2.5万公里,跃居世界第一位,总里程超过第2至第10位国家高铁里程的总和;“四纵四横”高铁主通道全部提前贯通,高铁覆盖65%以上的百万人口城市。在最繁忙的车站,平均84秒就有一趟高铁驶过。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速度最快、最发达的高铁网。从北京到上海,只需要四个半小时……
我国高速铁路,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再到世界第一的跨越式发展,成为闪耀世界的亮丽名片。中国铁路总公司运输局局长程先东分享了一组数据:
高铁这一块的发送量占了整个铁路发送量的50%,同时中国高铁完成的客运量也占了世界高铁完成客运量的60%左右这样一个水平。
40年的巨变中,由“和谐号”到“复兴号”,“中国速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生活品质的提升,更是科技强国的外在体现。
曾几何时,深夜带着铺盖排队购票是火车站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今互联网购票,动动手指就能买到火车票,这种变化看似普通,折射出的却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的不断进步,中国铁路不断与时俱进。从“手机支付”到“高铁订餐”,从“动车组选座”到“智能验票进站”,从“中转接续换乘”到“常旅客服务”……中国铁路着眼铁路发展的科技内涵,重视旅客出行需求,以中国智造打造“科技高铁”。
星罗棋布的高铁,让“一日达”成为物联万物时代的现实愿景。每天早上八点,在中国的版图上,1700多列高铁正在穿梭。不断扩大的高铁版图,串连起了“说走就走的旅行”,为旅客出行提供了更加舒适、便捷的环境。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田红旗说:在90年代初,我们国家就开始考虑发展高速铁路,那么实际上我们的高速铁路是经过了几代人,这么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不懈的奋斗,最后走到了今天。
在2018年11月,中国高铁一线工作者围绕“改革开放与中国高铁发展”与中外记者进行了交流。
1993年参加工作的陈承仪,从一名蒸汽机车司机干起,把所有业余时间都花在学习新车型的驾驶技术上。由于精湛的驾驶技术,他被同事们称为“海西第一闸”、“高铁试飞员”。高铁的发展让陈承仪感受到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快”字。
陈承仪认为,“快”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发展速度快。例如福建省,原来是全国路网的末梢,出省只有一条鹰厦铁路。如今,东南沿海的大通道已经成为国家铁路网“四纵四横”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福建省也成为全国率先实现“市市通动车”的省份。二是运行速度快。福州到北京,原来需要50多个小时,现在经过合福高铁,只需要7个多小时。高铁给人们带来了便利,更拉近了城市之间的距离。福州到厦门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时间,而且实现了“公交化”运营,“同城化”效应更加凸显。人们的生活方式、格局都发生了巨大改变。
铁路线路维护技术专家工作室首席导师吕关仁,自1984年从西南交通大学铁道工程专业毕业以来,一直从事轨道维护技术工作。他认为,中国将会率先建成世界上最现代的高铁网络,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从茫茫雪原到天涯海角,更多的“复兴号”穿越城市乡村。未来,相邻大中城市实现高铁1至4小时到达,城市群内半小时至2小时到达。“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快速、“公交化”的便捷,将使中国高铁成为新时代更多人民的首选出行方式。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经济不断发展,伴随而来的“高铁经济”也成了带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说,高铁改变的不仅是不断刷新的“中国速度”,更为区域与城市发展带来新的模式与机遇。改革开放为铁路发展提供支持和契机,铁路发展拉动国民经济,为改革开放增添助力。1978年至今,中国铁路营业里程从4.86万公里延长到了12.7万公里。改革开放四十年,我们坚信中国铁路,将继续载着人们奔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