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盖
今年四月,日本政府准备将福岛核废水排入大海的这一正式决定刷遍了全网。
要知道,距离“三里岛核事故”已过去42年,距离“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也过去了35年, 日本政府似乎还未从中吸取教训。
由东日本大地震导致的“福岛核事故”,距今影响了整整十年。在这个节骨眼上,日本政府做出这样一个不负责任的决定,哥斯拉怕是都要惊呼太科幻。
是的,作为一个忧患意识浓烈的民族,同时也是唯一一个遭受过核打击的国度,日本,一直以标榜公民环保意识高度自觉而自傲,在“核威胁”及环境污染保护议题中也有着像《哥斯拉》这样经久不衰的科幻文化作品输出。
不仅如此,《哥斯拉》的横空出世也侧映了历史背景下的日本时代发展之特征,而当我们结合时代发展看问题,相信能从中获得充分启示。
“核威胁”科幻溯源——《获得自由的世界》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科幻作品中,关于“核威胁”议题的表达显然并非日本所独有,也并非由日本科幻创作者所开创。
倘若往前追溯,可以溯源到早在1914年,英国著名科幻作家H.G.威尔斯就在其作品《获得自由的世界》破天荒地描绘了一个设想十分超前、预言高度精准的核能时代。
故事中,近未来的人类掌握了一种近似于“核裂变链式反应”的“连锁反应”技术利用核能进行生产生活,人类由此步入核能时代。但不久后在伴随而来的战争中人类却研制出了一种在作者所处时代尚未发明,却与之后现实世界的“原子弹”(Atomic bomb)完全同名的热核武器,给世界带来了毁灭性的后果……
就在人类即将因滥用核武器而走向无从挽回的深渊时,一位如同柏拉图《理想国》中所描述的“哲人王”式政治家向当时各国发起建议并成立起世界国管控核武器,局面发生了扭转——人类于是走向了大同。
这部作品极大地展现了威尔斯极为敏锐的洞察力,将“核威胁”的议题以科幻作品超越时代的精准预想的形式警示世人,也充分反映了威尔斯的反战思想及世界主义的理念。
只是让威尔斯没想到的是,第一个遭受核打击的地域并非欧洲乱局中的德国,而是远在东亚同为法西斯阵营的日本。
“哥斯拉”的诞生背景
19世纪中期,日本锁国的外交政策被名为“黑船来航”事件打破,美国海军庞大炮舰的驶入成功威逼日本打开国门,此后明治维新的日本依靠工业技术力量的发展在亚洲颖脱而出。
也正是工业技术力量带来的狂热幻梦,让资源匮乏的日本忽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日渐走向了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不归路,为被侵略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切的苦难。
在“以战养战”的消耗刺激以及昔日“落后挨打”的报复心作祟下,二战白热化时期,日本通过“偷袭珍珠港”事件,又打响了美日等国在亚太地区进行的“太平洋战争”。
*《虎!虎!虎!》
然而,当威尔斯在《获得自由的世界》中所预言的“原子弹”在“曼哈顿工程”中被真正制造出来,并于1945年于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两地先后爆炸,前所未有的恐惧支配了这个狂妄的帝国及其人民。
至此,核打击的空前毁灭力量举世震惊,威尔斯则在见证了自己在科幻小说里预言的军事威胁成为现实后一年即撒手人寰,并留下了——“上帝将要毁灭人类,我警告过你们”的墓志铭。
而来自“原爆”的“幽灵”也从此在日本人的精神与文化世界中生根发芽、阴魂不散,日本科幻创作者在此后的震惊与反思中,接过了创作“核威胁”科幻的接力棒,跨世代意义的国宝级怪兽——《哥斯拉》也由此诞生。
日本“核威胁”时代的具象化表达——《哥斯拉》
1954年3月,在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确立了世界两大阵营拉开冷战核武器军备竞赛序幕的8年后,曾发起的“曼哈顿工程”的美国在太平洋比基尼环礁展开的水下氢弹试爆实验,意外导致了附近海域的多艘渔船船员及其渔获遭受核污染,其产生高能辐射甚至导致了一艘名为“第五福龙丸号”的日本远洋鲔鱼船船员的死亡。
*1959年根据事件改编电影《第五福龙丸号》
该事件在曾受核辐射及核打击阴影不到十年的日本国内引起轩然大波,以至于在日本民间掀起了异常激烈的反核运动。
事件发生后不到一年,1954年11月3日,受其启发及此前的电影《金刚》与《原子怪兽》影响的怪兽科幻特摄片《哥斯拉》在日本公映。
*《哥斯拉》(1954)
未曾想,这样一个充满“核威胁”的电影居然大受日本国民的欢迎, “哥斯拉”这个史前恐龙“怪物”红极一时,并由此成为了一个世界性的流行文化符号。
影片中有关多艘渔船在海上神秘失踪的开场,以及核武器作为终极武器与怪兽同归于尽的结局,无不展现了“第五福龙丸号”事件对本片带来的深刻影响。
而被激怒的哥斯拉跨越东京,摧毁城市街道,及其所引起的社会恐慌等“名场面”,更是唤醒十年来日本人对于遭受东京空袭、广岛和长崎核打击的恐惧记忆。
一时间,日本人从前对于“原爆恐惧”的长久压抑情绪,突然破天荒地能够通过这样一部电影大量释放,而人们对“核威胁”的讨论与宣泄空间也由此打开,《哥斯拉》——这个标志着日本“核威胁”科幻具象化表达的怪兽科幻特摄片从此自成一派,并为无数后来人所尝试模仿却始终难以超越。
“福岛”余波:《新·哥斯拉》的“核威胁”回响
随着日本战后经济的复兴,曾经根植于日本人内心深处“核威胁”恐惧伤痛记忆在其蓬勃的发展下被日渐淡忘,《哥斯拉》后续系列主题去“核威胁”化的趋势愈发显著。
那个曾经能将“台风”恐惧化作“神风”护体的日本民族,自然也能让哥斯拉在后续作品中由日本“破坏者”日渐化身为日本的“保护神”。
只是,“原爆”的“幽灵”并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消弭,政府对核能应用安全管理的认知不完善及应急预案的缺乏疏失,终将因变故造成的损害与代价唤醒那些往昔沉睡的恐惧记忆。
东日本大地震后,或许也是受“福岛核事故”的启发,由庵野秀明指导的《新·哥斯拉》再次回归了“核威胁”主题。
*《新哥斯拉》(2016)
“东京湾的多次爆炸事件、政府官僚主义的做派、危机应对的滞后轻视、吃核废料长大的哥斯拉”——《新·哥斯拉》的种种“核威胁”回响放到如今看来,无疑是充满了讽刺意味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是影片将日本政府遭遇突发灾难时低效的应变措施展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让人很容易联想到“3.11东日本大地震”时“福岛核事故”的各种“核威胁”乱局。另一个则是影片中交代的哥斯拉的始作俑者——通过食用“随意倾倒的核放射物”(核废料)长大——这一多少有些预言性质的剧情设置,使之成为“核废水倾倒危机”层面的当代寓言。
但纵使如此,面对不愿从中吸取教训的日本政府,我们确实应当在谴责其卑劣行径的同时,想办法思考如何借助科学与理性的力量,团结起来积极阻止、预防、应对潜在的核污染隐患,避免现实版的“哥斯拉”反噬而来。
参考资料
[1]威尔斯. 获得自由的世界[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8,现代科幻文学的奠基者
[2]史蒂文·杰伊·施奈德, 施奈德, 王小亮译. 有生之年非看不可的101部科幻电影[J].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
[3]國立清華大學開放課:科幻概論——主講:鄭運鴻,日本的幻想科学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