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体物理学家已经发现,恒星在形成过程中会自动调节自身的质量。他们用一张非常详细的3D模拟图解决了“恒星质量是如何确定”之谜。
* 恒星形成过程(模拟图)
为什么数十亿年来,宇宙中诞生的恒星在截然不同的条件下质量却相似?这个谜题已经困扰了科学家几十年,而如今这个谜团即将揭开。
这一发现是在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恒星形成3D模拟中揭示的,该模拟显示,恒星的诞生似乎是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恒星的反馈决定了质量范围。
除了帮助天体物理学家模拟恒星的质量分布——也被称为初始质量函数(IMF)之外,这一发现也对理解恒星的生命过程、了解星系的演化有重要的意义。
负责该研究项目的天文学家解释道:“了解恒星的初始质量函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为它会全面影响天体物理学——从附近的行星到遥远的星系。这是因为恒星的DNA相对简单。如果你知道一颗恒星的质量,那么你就知道了关于这颗恒星的大部分秘密——它发出了多少光,它能活多久,以及它死后会发生什么。”这也意味着,恒星的质量分布是围绕恒星运行的行星是否能够维持生命的关键。
恒星诞生于充满巨大的冷气体云和尘埃云的空间区域,重力导致了密集的物质团块的形成。当这些团块中的物质向内下落时,它们会发生碰撞,产生热量,从而帮助诞生一颗新恒星,或称“原恒星”。
这些原恒星周围环绕着旋转的尘埃和气体盘,这样的圆盘能够形成行星,就像46亿年前我们的太阳系发生的那样。构成这个原行星盘的行星能否维持生命,部分取决于它们母星的质量。
这意味着恒星的形成和我们对它的理解是找出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生命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恒星形成伊始
“恒星是星系的原子,”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天文学家斯特拉·奥夫纳在声明中说,“它们的质量分布决定了行星是否会诞生,以及生命是否会发展壮大。”
然而,对于研究人员来说,为恒星质量的比例(IMF)建模一直很困难。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家们已经发现,无论他们看向银河系的哪个地方,无论是年轻的星团还是数十亿岁的星团,其恒星质量的比例都是相同的。
比太阳大得多的恒星只占新生恒星的百分之一。每一颗恒星都有10颗质量和太阳差不多的恒星和30颗矮星。这种平衡在我们星系的星团和周围的矮星系中是相同的,尽管它们的形成条件迥然不同。“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思考其产生的原因,我们的模拟图像跟踪了恒星从诞生到形成的自然终点,以解决这个谜团。”
(科幻世界 独家编译)
最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