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友晴天》是一部适合夏天的动画片:阳光、大海、好朋友。这是一部关于友谊的电影,但电影中的新朋友却有点不一样:他们是海怪,在岸上他们能保持人类的模样,但只要一碰到水就会变回海怪的样子。因为这个“秘密”,他们格外小心,生怕自己是“妖怪”的秘密被别人发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有秘密,不论是拥有秘密还是保守秘密,也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儿童大约在五岁前后学会了保守秘密,基本上跟学会玩捉迷藏是一个时间。“藏起来、不让别人知道”是一个发展上的里程碑,跟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息息相关。在实验里,研究者跟3、4、5岁的儿童说要办一个惊喜派对,让他们保密,结果三岁的孩子会觉得这个任务很困难,而大多数五岁的孩子都可以完成这个任务了,那些认知能力强的孩子在保密方面也做的更好。但儿童要到6岁才能判断什么是“秘密”:有些事情只能跟朋友分享,就是秘密。他们还开始能够从哪些人知道秘密来推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几乎每个人都有秘密,秘密常常是种负担——人们会觉得秘密真的是有重量的负担。当回想一个很沉重的秘密时,人们会觉得自己的体力被消耗,认为同样的体力劳动更为吃力,更容易放弃任务、表现得更为疲惫。
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保守秘密最好的办法是让自己也不知道。这么说也有一定道理,不去想秘密,就算是把秘密“藏起来”。但越是不想去想,有时候越是会想。有学者认为,“保密”的压力不单单是来自于不让别人知道,还来自于我们总是想着这件事。当问起你有多经常想起一个秘密和你有多经常主动隐藏这个秘密,人们想到秘密的次数是主动藏起秘密的三倍。想起次数越多,人们的健康程度越差,但“藏秘密”的次数并不会损害身心健康。很多时候,当我们把自己的秘密分享给别人,会让我们自己轻松下来。
秘密有不同类型,有些秘密我们愿意跟别人分享,但还有一些秘密只能自己知道。那些“只能自己知道”的秘密往往跟“羞耻”有关——关系到我们的自我形象,以及他人如何看待我们。人们在分享秘密的时候,是有选择地跟某些人说:那些他们信任的、相信可以为自己保密的人,那些不会去“审判”自己的人。有研究者对于“向谁倾诉秘密”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同理心和决断性是“树洞们”最重要的人格特征:同理心意味着得知秘密的人站在我们的角度出发,不容易评判自己;决断性则意味着我们相信那些知道自己秘密的人,能说到做到,帮助自己保守秘密。相反的,人们不愿意和那些表现的很热情或很有礼貌的人吐露秘密。人们可能会认为热情外向的人对“新鲜事物”普遍感兴趣,而不是真的关心自己,而礼貌的人则往往重视规则和秩序,告诉他们自己的秘密,尤其是不那么“高尚”、“光明正大”的事情时,我们会担心被知道秘密的人进行道德评判。
由于担心在知道自己的秘密之后,别人会对我们“另眼相看”,人们可能会选择告诉陌生人自己的秘密——陌生人不知道你是谁,自然就不会影响到自我形象。的确有人在做这样的事情:接收陌生人的秘密。这些发起“匿名树洞”的人相信,当人们把自己的秘密说出来或者写出来,这是一个重新梳理事件和情绪的过程,尤其对于已经过去很久的事情,当自己把来龙去脉梳理出来,就可能发现这个秘密不一定是多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当时的自己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处理。有时候我们也会从陌生人那里得到反馈,会让我们发现自己的秘密也发生在其他人身上,是件挺正常的事情,从而让自己释怀。也有人会在跟陌生人说出秘密后获得勇气,敢于把秘密跟更为亲近的人分享。
在《夏日友晴天》里,海怪的秘密最终还是被小镇的居民们知道,但人们因为之前已经通过跟他们的接触,对于海怪们有了更多的了解,所以即便知道了他们的真实身份,也并没有另眼相待。但当他们要离开小镇到大城市读书的时候,因为新学校的人还不了解,于是保密的工作还要继续,但在离开的火车上,小海怪勇敢的伸出头淋着雨,变回本来模样的脸上带着笑容,勇敢面对自己、面对未来,也坦然接受自己的秘密。
作者: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王日出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刘兴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