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20201127_1038118_taonews.html
铁骨
首页  >  专题  >  学姐来了  >  铁骨

冷链到底是个什么“链”?

编辑:铁骨

导语:自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以来,已至少有10余个省份在冷链冻品中检出新冠病毒阳性。而近日,在天津、上海、内蒙古相继确诊的新冠病毒感染本土病例,使许多人自然地将冷链与新冠病毒联系起来,提冷链即色变,冷链食品一时间也称为众矢之的遭到讨伐。

从多条报道和病例实证来看,冷链食品确实与新冠病毒呈高度相关,但是不是因此我们就要拒绝一切冷链食品?实际上,这是不必要且不现实的。

因为,冷链已经深刻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可以说,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与冷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那么,什么是冷链?

冷链是指某些产品,在加工、贮藏、运输、分销和零售、使用过程中,各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特定低温环境下,减少损耗,防止污染和变质,以保证产品安全的特殊供应链系统。

这条“链”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初级农产品,如蔬菜、蔬果、肉、禽、蛋、奶、水产品以及花卉产品等;加工食品,如速冻食品、冰淇淋、奶制品、巧克力、快餐原料等;还包括特殊商品,如药品、疫苗等。当然,其中与我们生活交集最密的还是冷链食品,冷藏冷冻类食品在冷链物流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可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

采用冷链物流运输的食品,比一般普通冷藏食品的贮存期长一到数倍,通过流通环节控制温度,能有效降低微生物生长和食品腐败。同时,在冷链物流的过程中,通过气体调节的方法,抑制果蔬采摘后的呼吸状态,从而达到果蔬保鲜的效果。可以看出,冷链物流对提高我们的生活品质、便利性发挥着重要作用。

那么,冷链物流的核心法宝究竟是什么?它发挥价值的关键之处又在哪里?

首先,既然是“冷链物流”,那就不得不提温度控制了。冷链物流的核心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温控保温”,其中包括对储藏物品的湿度温度有精确要求的恒温恒湿冷库和起到气调保鲜作用的“气调冷库”。

所谓气调保鲜,就是将空气中的氧气浓度由21%降到3%-5%,在冷库的基础上,添加一套气调系统,利用温度和控制含氧量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达到果蔬采后的呼吸状态。

其次,冷链仓储也是必不可少的,冷链仓储一般用于生鲜农产品类,是产品生产、流通过沉重因订单前置或市场预测前置而使产品、物品暂时存放。

第三,就是冷链传输了,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通过对所需的传输机械设备、器皿等的使用,达到对生鲜农产品的分类拣选、包装。

第四,是冷链装卸,这是非常重要也是操作难度较大的一步。冷藏、冷冻物品时要对卸货车辆与卸货仓库进行密封处理,保证卸货期间物品温度升高控制在允许范围。并且,卸货作业中断时,要即时关闭运输设备厢体门,保持制冷系统正常运转。

第五,是冷链运输,它也是冷链物流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冷链运输的成本较高,且包含较复杂的移动制冷技术和保温箱制造技术,冷链运输馆里包含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以上环节均是冷链过程中的某一个环节,而要想使冷链物流全过程实现自动、高效运转,必然少不了信息技术的使用,也就是冷链的信息化控制。信息技术是现代冷链物流的神经系统,通过系统信息平台的支撑,易于实现对企业全部资源进行战略协同管理,降低冷链物流成本,提升冷链物流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管理水平。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冷链物流是否有了更多了解?

那么,为何冷链环节成为新冠病毒的“潜伏地”?

这是因为病毒在低温环境下,并不会被冻死。一般来说,温度越低,病毒存活的时间越长。冷链造就的低温环境,就为病毒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存活空间。一般来说,在零下20℃的环境中,病毒可以存活数月之久,即使是普通的冷链运输,病毒也可存活好几周。如果是在新冠疫情高发地区污染的物品,包括食品或外包装,经过冷链运输,则可把病毒带到非疫区,从而引起接触传播,引爆新的新冠疫情。

如此看来,冷链食品还能吃吗?

目前并没有发现因为直接食用冷链食品引起的新冠病毒感染。新冠病毒是呼吸道病毒,主要经呼吸道飞沫和人与人密切接触来传播,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非常低。从流行病学溯源分析来看,感染人群是特定环境下反复接触进口冷链食品外包装的高风险人群,比如搬运工等。

其实,针对这一情况,多名权威专家也均表示,中国抗击新冠疫情已经进入常态化防控阶段,不必对近期几个地区出现的散发病例过于恐慌。但需强调的是,冬季的到来为新冠病毒依托冷链物流进行传播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我们“防人亦需防物”。

在“防物”这一流程上,冷链检疫检验就是需要特别需要注意的环节。需要建立规范有序的食品检疫检验工作,安排专人管理运输量大、距离远和污染概率高的运输工作,做好常规的清洗、消毒等卫生处理,并落实冷链物流的实时监控和温度记录工作,确保食品在运输过程中质量状态符合要求,保障进口食品安全卫生。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vashen.com)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分享到:
©2011-2020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