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关注的太空旅游项目公理1号私人乘组因溅落海域天气恶劣,在国际空间站赖了一周后,于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4月24日21时10分(北京时间25日9时10分),搭乘“载人龙”飞船脱离国际空间站,启程返回地球。美国东部时间2022年4月25日13时06分(北京时间26日1时06分),飞船降落在佛罗里达州海岸附近。
随着SpaceX公司的多次直播,载人龙飞船溅落佛罗里达州附近海域的场景已经深入人心,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神舟飞船也能海上回收吗?
美国为什么在海上回收
在回答神舟飞船能否在海上回收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美国为什么习惯在海上回收。
在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斯普特尼克一号之后,华尔街股市应声倒地,纽约时报当即评论说,该卫星的发射不亚于原始人第一次学会直立行走。美国人自二战后第一次尝到了落后的滋味儿,整个世界对于美国还行不行都产生了怀疑。
美国必须赶紧证明自己行不行,否则队伍不好带了,金融资本的韭菜就割不动了。于是载人航天被迅速提上日程,此刻陆上回收和海上回收的选择就摆在了美国人面前。
相比于必须攻克缓冲技术的陆上回收,海上回收的优势是海水就能进行缓冲,不必浪费时间去技术攻关。同时,海上回收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不用在陆地上划定着陆场或进行人员的疏散。虽然美国是一个幅员辽阔,有着940万平方千米的国家,但是资本主义,尤其是自由主义素来有着“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样的政治正确,因此在美国民众的爱国热情被倾盆大雨浇灭,世界左翼运动风起云涌的时代,不用征地和疏散对于美国决策者的诱惑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海上回收最主要的缺点有两点,一是如果不能及时跟踪和搜救,那就直接葬身海底,二是海洋并不是一个国家的主权领土,很容易受到第三国的干扰。但是恰好美国有着地球上最强的海军和海权,有着遍布全球的军事基地,有着世界上最多的舰艇和搜救直升机。同时美国海军本身也是支持美国航天发展的一大利益集团,美国宇航员谢泼德和阿姆斯特朗都曾是海军飞行员。海上回收产生的一系列军工订单也是美国海军乐于看到的。
▲双子座11号回收中的美军关岛号巡洋舰
(来源:语宙)
可以看出,对于美国当年为什么最终选择海上回收,技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政治才是。之后商业航天不过是在这条积累众多的技术路线进行延续。同时在重新确立了科技自信之后,美国也对陆上回收进行了相当的技术储备,航天飞机曾经穿行天地三十载,波音试验中的星际客机也已经成功着陆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之中。
神舟飞船怎样才能海上收回
对于曾经的中国而言,处在第一岛链封锁中的我们既没有两片广袤的大洋,也没有保障一个安全可靠、稳定便捷的海上着陆场的能力。你要是敢落在南海,美国就敢提航行自由。
正是因为如此,过去的我们只能在西北内陆的戈壁草原去建设涉及国防安全的着陆场。但是对于国力日益增长,海军井喷式发展,一带一路不断推进的今日中国而言,探索海上回收已经成为了我们在研制下一代载人航天飞船时需要拥有的技术储备。
▲神舟十三号飞船翟志刚出舱
(来源:中国载人航天官网)
其实早在1992年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的时候,我们就探索过海上回收的方案,只是其背景并不是正常的着陆,而是上升段全程逃逸救生。从运载火箭起飞一直到入轨前,发生故障飞船的返回舱落点范围达7000多千米,其中只有从酒泉到青岛的1800千米是陆地,其余5000多千米的落点都是海洋。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当时就提出了利用飞船自身动力和机动能力,将溅落点压缩在三个较小区域并最终由打捞船进行搜救的方案。
无论在什么时代,要想完成神舟飞船的海上回收,首先需要相关测控和通信网络的组建,第二则是海空天紧密配合的搜救团队的建设,第三则是载人飞船本身对于海水环境适应、水面漂浮、救援信标的改造。
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确保从飞船离轨到最终溅落始终保持对飞船返回舱的不间断跟踪,同时获取并实时向各搜救载体提供高频度高精度的飞船落点位置信息的能力。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一套包括多个指挥控制中心、国内固定测控站、国外测控站、机动测控站、远望号远洋测量船(目前共造七艘,退役三艘)和天链一号、天链二号中继卫星系统在内的陆海天基测控网。我们可以通过遥测系统来获取航天器平台内各系统的工作状态和环境状态等信息,为载人飞船可能的海上回收提供依据。在获取了实时的落点与状态信息后,后勤的搜救直升机、水面综合补给舰、海上医疗船就能迅速开往落点。
相信随着我国海上存在和航天工业的不断前进,无论航天科技集团的神舟飞船未来是否会在海上回收,我们是否会有海上回收的商业航天载人飞船,中国都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星辰大海的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孙威, 吴斌. 实施载人飞船返回舱海上溅落搜索救援的技术分析与方案探讨[J]. 载人航天, 2007(4):4.
[2]LI Chang, 李昶, YANG Yongliang,等. 在我国近海回收飞船返回舱的可行性分析[C]//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载人航天杂志社.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载人航天杂志社, 2010.
[3]李大耀. 美国载人航天器的发展史实[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02, 23(2):7.
[4]黄志澄. 载人航天60年:过去与未来[J]. 2021.
[5]李颐黎, 戚发轫. "神舟号"飞船总体与返回方案的优化与实施[J]. 航天返回与遥感, 2011(06):2+5-17.
科学审核:杨宇光,中国航天科普大使,国际宇航联空间运输委员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王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