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绿油油的青团全靠它
青团,也叫清明果、青团子、春团,是发源于江南一带的传统小吃。将艾草汁拌进糯米粉里,再包裹进喜欢的馅料,揉捏成圆滚滚的团子,最后上锅蒸熟就可以吃了。青团不甜不腻不粘牙,还带有清新的青草香气,一口入魂,仿佛在品尝春天的味道。
艾草是作青团的“灵魂”原料,可以让糯米团子呈现出绿油油的“春色”,吃过之后唇齿留香。在江南一带,临近清明,空气中都弥漫着艾草汁的味道。
新鲜艾草/作者拍摄
在乡村,想要获取艾草并不难,田间、塘边、山脚都有它们的身影。这种不起眼的小草深得人们的喜爱,《诗经•王风•采葛》中就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的句子。
艾草发于清明,盛于五月,有言道“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明前后,新鲜的艾草可以做青团、做艾糍、入菜、炖汤。到了端午,将艾草卷起绑成一束,插于门楣,以求消灾、解难,艾草特殊的香气还能能驱瘴气、驱蚊虫。
艾草(叶)还有“医草”之称,在中医药中占有一席之地,民间至今还流传着“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的谚语。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有艾叶的疗效与用法。
《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于针灸。
《药典》(2015年版)记载:艾草辛、苦、温,有小毒,归肝、脾、肾经,能温经止血,散寒止痛,外用祛湿止痒,常用于吐血、衄血、崩漏、月经过多、胎漏下血、少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外治皮肤瘙痒。
在都市中,新鲜艾草或许难觅,但艾条、艾草足浴包之类的产品却很常见。需要提醒的是,考虑到艾草本身的药性,无论是食用,还是外用,都应注意用量和频率,每周不宜超过3次。
网红青团来啦!
传统豆沙青团
青团最常见的馅料是红豆沙,随着大家对青团喜爱程度的持续走高,近些年不少商家推出了各种新口味的“网红”青团,也非常受年轻人的喜爱。来,我们一起看看这网红青团都是什么味儿的:
咸蛋黄流沙爆珠青团
咸蛋黄肉松青团
芥末鱼松味青团
腌笃鲜味青团
笋干菜味青团
某品牌的阿华田波波青团、爆浆芝士豆乳青团
清明时节雨纷纷,一颗青团寄相思
古书《岁时百问》记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洁净而清明,故谓之清明。”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日期一般在每年公历的4月5日前后。清明前后,天气渐暖、雨水增多,我们的祖先认为清明前后是适宜耕种的好时节,现在的农户也十分看重“清明雨”。同时,清明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祭祀节日,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烈的日子。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祭祀的同时,也伴有踏青郊游的活动。这是因为清明节吸收了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时间与清明节临近,正值大地花红柳绿、万物吐故纳新之际,是古人举行踏青、祓禊(读音fú xì,即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活动的重要日子。
青团还与另外一个古老的节日有关——寒食节。寒食节为冬至后第105天,常在清明前一两天,民间传说是春秋时期为纪念晋国的忠义之臣介子推而设立的节日。
晋文公重耳流亡期间,饥寒交迫之时,介子推割肉献食。后来晋文公即位,介子推带着老母隐居山中。晋文公屡次请他出山受封赏,介子推不肯,晋文公便下令放火烧山相逼。没想到介子宁可被烧死也不愿出来,最后抱树而亡。所以,晋文公下令,以后这天都不许烧火煮食,以禁火、吃冷食的方式来纪念介子推。
在不能生火做饭的日子里,百姓们要提前准备好各种冷食,其中就有后来的青团(感觉青团成为了”储备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的诗句,为小小的青团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
寒食节与清明节时间相近,后者在历史发展中吸收了前者祭祀、禁火、冷食的习俗,加上清明节自身” 追忆故人”的节日意义,时令小吃青团也拥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如今,青团因为萌萌哒的外表、软糯Q弹的口感、层出不穷的馅料而C位出道,红遍了大江南北。“清明吃青团”,不但是人们对美味的追求,也是追忆传统节日的一种形式。你今年吃了什么口味的青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