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专题  >  馆窥天下

【馆窥天下】第112期 南池子美术馆:展现材料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来源:中国数字科技馆

玉砌琼雕别样天,京华一隅见江南。众所周知,南池子是北京皇城中一处重要所在,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行人穿梭于宽宽窄窄、曲折通幽的胡同内,或许不会想到,此处竟藏着一座别样雅致的苏式庭院园林宅院,它就是南池子美术馆。

该馆展厅分为上下两层,面积约1500平米。2023年春,这里迎来了一场科技与文化、艺术交融的创新展览——“唯物思维:国际当代材料艺术双年展”,展览中每件展品都利用寻常材料向观众展示了艺术家独特的审美构思,有些还带给观众别具一格的互动体验。

棉线展现自我

展览中,美国艺术家玛丽·科里·马奇的作品《身份挂毯》(图1)位于一楼展厅东侧。它由彩色棉线、木背板、标签、石头等材料制成,并在空白墙板上钉上200多个写着不同陈述和问题的标签,有关于身份的选项,也有关于生活的思考,如“我是男生”“我是女生”“我喜欢冒险”“我爱我的家庭”“我更喜欢虚拟的网络连接”“我更喜欢与人的直接接触”等。观众可以选择一种颜色的棉线代表自己,一个接一个地缠绕对应的标签,从而形成自己的故事和路径,最后以染色小石块作为“锚石”结束。观众在编织缠绕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关联。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本件展品引发了大家对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关系的再认知,进而反思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看似简单的材料组合,却能传递出温情并引发思考。

 观众正在体验《身份挂毯》展品

图1.观众正在体验《身份挂毯》展品

展厅正中间有六道从天花板射下的 “光柱”,给人近大远小的透视之感,拉伸了展示空间。如果观众走进细看,会发现这个名为《永线》的展品(图2)由棉线、镜片、泡沫板等组成,一道道“光柱”其实是从天花板悬垂到地板的白色棉线,状如透明的圆柱,每个圆柱顶部都有一面镜子,通过地板上透明晶体的反射,使圆柱的边界透着朦胧美,给人以视觉冲击。巧妙的空间设计,让人感受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无限可能。

展品《永线》

图2.展品《永线》

传统技艺助力现代艺术表达

展厅后部有一座格外引人瞩目的《竹签沙发》(图3),这是中央美术学院高扬老师的作品。他没有使用任何粘结材料,而是回收烧烤摊的废弃肉串竹签并以手工穿插方式制成了沙发。这些不起眼的竹签,经过设计师反复穿插,在力的作用下最终组合成沙发的形态。这件展品参加过多次国内外巡展,它不仅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同时也是探寻资源循环再利用的一种艺术表达,引发更多国内外友人对低碳环保理念的思考。

 展品《竹签沙发》
图3.展品《竹签沙发》

展厅二层,一组以绿色为背景、用钩针编织“绘”成的一幅幅老人肖像格外亮眼。这件展品名为《肖像系列》,其创作者是英国艺术家乔•汉密尔顿。她曾在“波特兰之家”参与一个志愿者项目为社会服务组织工作了14年,后来用儿时母亲教自己的钩针技法,以毛线为画笔创作关于老人的肖像。她用这种手工技艺记录和捕捉老人们的瞬间神态,让观众从人物肖像细致入微的面部表情感受和认识他们。

展品《肖像系列》

图4.展品《肖像系列》

目前,场馆里共展出了60余件充满想象力的有关材料的展品,精心设计了20余处独具特色的拍照“打卡点”。观众在参观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每项展品都富有深意。毛线、竹签、棉丝、纸张等寻常材料被艺术家用不同手法呈现出奇妙的艺术构思。有些展品的外形结构直接来源于材料本身的质感,有些展品则通过染色、塑形、撕拉、喷胶等工序,形成不同的艺术形态带给观众别样的视觉美感,打破了大家对传统材料的认知与理解,让观众在更为广阔的情境体验中理解材料与艺术的融合发展及其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继而引发深入思考和情感共鸣。

 (作者:苑楠 系中国科技馆科研管理部高级工程师)
(本文配图由作者拍摄)
南池子美术馆:展现材料与艺术的融合之美
本文来自:中国数字科技馆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科普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其它相关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责任编辑:毕琦]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9775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t20230310_1076386_taonews.html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