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首页  >  资讯  >  新闻

动物逃跑三十六计

        在弱肉强食的大自然中,几乎每种动物都有自己的天敌。如果没有几种像样的逃生术,很可能随时一命呜呼。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小动物们巧妙的逃跑绝招吧。

        断肢逃生术

        会用这种逃生术的动物中,大家最熟悉的应该是壁虎的断尾逃生。其实拥有这种逃生本领的动物还有很多,比如会吐出内脏逃跑的海参、身体的随便一块都能生成新个体的海绵和海星、以及通过自断四肢逃跑的螃蟹、章鱼等。这些动物的身体都拥有神奇的再生能力,断掉的部分再过一段时间就会重新长出来。

        拿壁虎来说,壁虎的尾巴为什么容易断掉,又能再生?这是由于其尾椎骨中有一个光滑的关节面,把前后半个尾椎骨连接起来,这个地方的肌肉、皮肤、鳞片都比较薄而松懈,所以在尾巴受到攻击时就可以剧烈地摆动身体,通过尾部肌肉强有力的收缩,造成尾椎骨在关节面处发生断裂,以此来逃避敌害。由于尾巴是以糖原的形式而不是单纯以脂肪的形式贮存能量,而糖原化脂肪更容易释放能量,所以刚断下来的尾巴的神经和肌肉尚未死去,会在地上颤动,可以起到转移天敌视线的作用。断尾以后,自残面的伤口很快就会愈合,形成一个尾芽基,经过一段细胞分裂增长时期,然后转入形成鳞片的分化阶段,最后长出一条崭新的再生尾,但与原来的尾巴相比,显得短而粗。不过,大壁虎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会断尾,因为断尾毕竟是它身体上所受的严重损伤,不仅失去了尾巴上储存的脂肪,而且还因此而失去了它在同类中的地位。尤其是在求偶时,尾巴完整的大壁虎对于失去尾巴的大壁虎有着极大的优势。

        毒液自卫逃生术

        眼镜蛇、箭毒蛙、海蟾蜍等在遇到威胁时,会喷射出致命的毒液来自卫。别以为它们的毒液是情急之下随便喷射的,其实不然,它们朝着敌人喷射出的毒液都经过精准的计算,有时候直接目标就是对方的眼睛。根据刊登在《实验生物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眼镜蛇会跟随着潜在威胁动物的身体和眼睛移动。借助于头部的移动,眼镜蛇能够暂时抑制毒液喷射,头部摆动方向同时与目标眼睛所视方向保持一致。这种做法能让它们在短短200毫秒内对目标方位进行估计,具体地说是目标的眼睛。借助于这种利用视觉进行的估计,眼镜蛇能够准确锁定目标并展开毒液攻击,很多敌人在这种精确打击下丧失视力。

        假死逃生术

        一些动物遇到威胁后,会通过装死来骗过敌人的眼睛,比如金龟子、毛毛虫、负鼠、猪鼻蛇、鲨鱼以及野兔等。这种逃跑方法对于那些只喜欢 捕捉活的猎物的敌人可以说是再适合不过了。金龟子装死的办法可以说是炉火纯青。它们喜欢待在细细的柳条上,当有天敌靠近或者有人故意晃动柳枝时,它就立刻将脚缩到肚子下面,从树上跌落下来,整个身体一动不动,就像是死了一样,借此躲过敌人的攻击。金龟子、麦叶蜂、象鼻虫等昆虫都会暂时呈现出死亡的状态,趁敌人不注意时顺利逃走,这就叫作昆虫的假死性,是它们保护自己的方法之一。

        变色逃生术

        伪装色在自然界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你在大多数物种身上都能或多或少看到它的存在。但有些动物能根据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体色。比如爬行动物中的蜥蜴、蛇等,软体动物章鱼、乌贼、鱿鱼等。许多章鱼不仅能变色还能拟态。比如拟态章鱼,至少可以模拟15种动物的模样。它们可以变换出红、黄、褐、黑、蓝、绿等许多颜色。它们不仅皮肤表面有普通的单色细胞,在单色细胞下面还有一种虹细胞。这种细胞可以变化出更多类似金属的颜色。在遇到视力不太好的捕食者抹香鲸时,章鱼会有多种变色方式:在慢速运动时,体色能够很好地和周围环境融合在一起,而快速运动时,章鱼则会大胆变色,出现很多鲜艳的颜色,让自己看起来不像章鱼。

        释放烟雾逃生术

        乌贼在逃亡的紧要关头,会放出烟幕弹来躲避敌害。乌贼的体内直肠末端长有一个墨囊,囊的上半部是墨囊腔,是贮备墨汁的场所;下半部是墨腺,它的细胞里充满了黑色颗粒,衰老的细胞逐渐破裂,形成墨汁,进入墨囊腔以后,暂时储存起来。当乌贼遇上强敌时,它就会喷出一股股墨汁,墨汁在水中散成烟雾形状,使敌害受惊迷惑。这种墨汁里含有麻醉剂,可以麻醉敌害的嗅觉。乌贼一般能连续施放五六次墨汁,持续十几分钟,在5分钟内可以将5000升水染黑。大王乌贼喷出的墨汁,能够把上百米范围内的海水染黑。

        鼬科动物在逃跑时喜欢释放难闻的气体。拿黄鼠狼来说,一旦被敌人追逐,就会从肛门放出一股臭气,趁对方被臭气熏得暂停追赶之时,它便赶紧逃之夭夭。黄鼠狼释放出的这种臭气是由肛门一侧的臭腺形成的臭液,危难时可以从肛门喷出。释放臭气是鼬科动物的一个特点,例如白鼬、臭鼬鼠,也同样能放出臭气。一个臭鼬鼠每天可产生 1 毫升的臭液存于臭腺。一旦需要,肛门冲着对方将臭气喷射出去,可达几米之远。

本文是中国数字科技馆(www.vashen.com)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否则我们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责任编辑:冯翀]
 收藏:0
分享到:
文章排行榜
©2011-2023 版权所有:中国数字科技馆
未经书面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或镜像
京ICP备11000850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7388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11611号
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
Baidu
map